答:这是一种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来抑制癫痫发作的技术,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这需要一个佷小的刺激器,通常将刺激器放置到患者锁骨下方的胸部皮肤下面,一般选择左侧胸部,刺激器与同侧迷走神经通过导线相连。调整好各种刺激参数后,开启机器,刺激器就可发出电冲动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达到减少或抑制发作的功效。患者通常要长期的刺激治疗,刺激参数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刺激器工作时需要特殊电池供电,一个电池通常可维持工作5--10年。
答:大体上来讲,手术方式可分为两者:切除术和离断术。切除术是最常采用的一种术式,顾名思义,就是将痫区切除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中包括我们常听到的颞叶切除术、额叶切除术、顶叶切除术、枕叶切除术及半球切除术等。切除术的目标是使癫痫发作终止。离断术则较少应用,它是一种阻断发作神经传导通路的手术,常常是有些姑息性的手术,也就是采用的胓胝体离断术或多软膜下横切术均属于离断手术。 针对某个患者而言,到底采取那种手术方式取决于具体发作类型、致痫区以及脑功能区的定位情况。有些患者仅需要做切除术,有些则只能做离断术,还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接受切除术和离断术。
答:做过该检查的患者通常会感觉很有趣儿。他们会这样描述:“我没有使任何劲儿,左胳膊就抬起来了”,“明明脚底下没碰到什么东西,但我感觉脚底很痒”,“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儿,莫名其妙我就笑了起来,”等等。
答:对于癫痫患者,可能会有电刺激诱发癫痫发作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电极覆盖区域就是或很接近发作的起始区,电刺激时有可能诱发发作。因此,医生在刺激过程中会密切关注脑波改变,如果有发作苗头则会立即终止刺激。如果患者出现了发作,那么操作就需要暂时停止,直到患者恢复正常后再继续进行。 还有些患者在刺激时会有些疼痛感觉。通常情况下,脑组织本身不能感知痛觉,所以电刺激不会引起疼痛。但是如果电极偶尔碰到脑组织周围的结构,则可能在刺激时出现疼痛或麻木感觉。由于医生在刺激时,会从最小强度电刺激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强度,所以很容易一开始就能发现患者有无痛感,会避免给患者带来很强的痛感。
答:主要用于确定有些重要脑功能区,包括语言、运动、感觉或视觉等功能。这些脑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答:在放置颅内电极后,为了明确颅内电极覆盖脑区是否承担重要脑功能,通常需要进行电刺激术。首先,患者必须保持清醒状态以配合检查。患者身边放置一个电刺激仪器,医生会事先调整好各种刺激参数。然后,对每个颅内电极进行微弱的短时电刺激,刺激电流可以干扰正常脑功能。为了确定功能区,患者必须配合完成一些操作。例如,为了明确语言区,会让患者不停的说话,在刺激某个电极时说话停止,则证明该电极所在脑区承担着语言功能,手术时就应避免破坏该区域,否则术后就可能说不出话了。应用同样方法,就可明确肢体运动区、感觉区风重要脑功能区位置。由于刺激电流和微弱,仅有佷小范围的脑区受到刺激,患者常没有疼痛等不适感觉,在停止刺激后,被刺激脑区的功能会立即恢复。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种电刺激功能定位术在手术中进行的,称为术中刺激术。如果仅仅观察运动功能,则患者不需要唤醒。如果想观察语言、感觉和视觉功能,则在手术中需要将患者唤醒,然后进行电刺激。
答:首先,或者在手术室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具体开颅方式因人而异。有些或者仅需在颅骨上钻个小孔,有些则可能需区除一块大小不等的颅骨。然后将颅内电极放置到颅内选定的部位,不需切除任何脑组织,缝合伤口。回到视频—脑电图监测病房,将某个颅内记录电极和脑电图机相连,进行长时间监测,直至捕捉道足够数量的发作。为了明确颅内电极覆盖脑区有无重要功能,在监测期间还需要就诊记录电极的电刺激术。
答:颅内脑电图是相对于颅外脑电图而言的。我们平时所做的头皮脑电图。蝶骨电极脑电图均是颅外脑电图,而颅内脑电图则是把电极放到颅内进行监测的一种脑电图技术,是一种介入性有创伤的检查。通常情况下,颅内脑电图是在非介入性定位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位置及范围,或者切除部位可能承担着重要脑功能时才考虑使用。颅内脑电图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两点:进一步明确致痫区位置和范围,明确致痫区与脑功能区的关系。
答:术前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作。至少要包括发作症状学分析(长程视频脑电图)、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脑磁图)、结构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扫描)、功能影像学(SPECT、PET)及神经心理学测试等。获得上述资料后,需要通过多科室参与的术前讨论会来综合分析,确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具体的手术方案等问题。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上述全部检查,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
答:简而言之,通过术前定位评估,主要达到两个目的:尽可能准确定位致痫区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切除致痫灶,明确切除部位与正常脑功能的关系以便最小限度地损伤脑功能。
中国抗癫痫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42652号-1 office@caae.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