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 研究动态

直击第33届国际癫痫大会(二)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杨小枫教授供稿


    第33届国际癫痫大会今天进入了第二天,各项内容全面展开。高光点首先聚焦于大会主席论坛。今年大会主席论坛的主题是:畅想癫痫诊疗的未来。五位讲者就计算机算法在临床癫痫诊疗中的应用;智能神经装置的今天与明天;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否已经到来;精准癫痫治疗的未来及发展中国家癫痫管理的未来方向等话题进行了讲述。五位讲者均基于癫痫诊疗之现状论及了不同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虽然一些技术今天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些技术在今后的癫痫诊疗中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下列照片为国际抗癫痫联盟主席及各位讲者的讲座题目。


3.png


    大会主席论坛后,国际抗癫痫联盟组织的“大脑风暴”环节极具科幻色彩,由Boris Bernhardt博士做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学习能否取代癫痫医生?计算机智能在癫痫诊疗中的应用”。虽然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及病理学领域取得了较为骄人的结果,但是在癫痫诊疗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完全替代临床医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计算机智能在脑电数据分析中,已经进行了诸多的尝试,目前结果是肯定的。下图为讲座现场。


3.jpg


    今年的“Epilepsia”杂志基础科研奖颁发给了美国的Nicholas Couturier博士,他获奖的研究是:“胼胝体低频电刺激抑制大鼠局灶性皮层癫痫的实验研究”。“Epileptic Disorders”杂志教育奖颁发给了美国的Guadalupe Fernandez-Baca Vaca博士,他的获奖研究是:“不同年龄组中癫痫发作的症状学”。


    今天还同时进行了诸多分会场讲座。包括:皮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儿童癫痫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进展-从模型到临床实践;调节癫痫发作风险的生物节律;自身免疫性癫痫-机制、临床症状与治疗;低龄儿童的巨大挑战-新生儿癫痫。下午还进行了小会场论坛,主要涵盖了:癫痫共病;癫痫与遗传;神经电生理;儿科癫痫;癫痫与心理疾病等内容。其中来自宣武医院的Di Wang和来自华西医科大学的熊维希分别做了:“下丘脑错构瘤的内在电生理特性及致痫网络”和“中国癫痫管理质量指标:改善管理的工具研发”的报告。

    

    晚上是两场辩论会,辩题分别是:“在做癫痫手术计划时,能否依赖于功能核磁结果来定位语言及记忆脑区?”和“激光消融技术能否作为海马硬化癫痫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由于晚上参加了一个高密度头皮脑电技术的研讨会,所以放弃了倾听辩论的机会。


    此次大会从中国大陆、台湾及港澳来参会者明显增多。由于会议安排十分紧凑,所以在频繁更换会场时,常常看到国内来的专家及同仁。另外在大会选中的637篇海报展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海报有53篇,占比8.32%。另外在会议期间中国的参会者也在会议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研究结果与其它参会者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讨论。下面展示一些中国大陆参会者的照片,交流讨论场景及展示的海报。(因为只是个人的粗略统计,有计算出如敬请原谅)


4.jpg

5.jpg

6.png


    讲座及海报展示照片:


7.jpg


8.jpg


9.jpg


10.png


11.png

   

中国学者参与讨论交流的场景:


12.jpg 14.jpg14.jpg

15.jpg 13.jpg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这次大会我个人总结出了四个新高。第一由于是联盟成立110年,故参会者人数可能创了新高。第二这次会议的主会场位于宾馆的23楼层,这是我参加的国际年会中楼层的新高。第三会议在曼谷举办,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故室外温度常在40摄氏度以上,属于办会地点温度新高。第四由于会议举办在亚洲,会议餐饮烹饪水平算是国际会议的新高。


16.jpg

从主会场鸟瞰市中心景色


16.png

会议午餐

  中国抗癫痫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42652号-1    office@caae.org.cn